寻找地理教学中的美学圣地
寻找地理教学中的美学圣地
—谈在《旅游景观的欣赏》中渗透旅游美学教育
江苏省昆山中学 鲍文艳
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在孜孜不息地寻求着地理教学中的美学圣地,那是一片足以体现和让人体验地理学科美的空间。终于,在旅游地理分支中,这一美学圣地脱颖而出。旅游美学是地理教学中的美学圣地,旅游地理教学是整个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的首选基地,教师应当把握契机,充分发挥旅游地理的美育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新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加上交通条件的现代化,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到了90年代,旅游业已与石油加工、汽车制造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美学应运而生,成为美学当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旅游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借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上册中的《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节,带学生游览旅游地理中的美学圣地,让学生在景观欣赏中体验旅游地理中的美,提高对地理学科美的认识,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在旅游活动中保护环境、爱护资源、创造美的理念。
在《旅游景观的欣赏》的教学中,我借助媒体播放旅游影像资料,通过学生的视听感受和我的语言描述,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自然美、如何领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如何以情观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一、 欣赏自然景观的美
自然景观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欣赏时要让学生懂得从形象、色彩、动态、听觉等美感角度出发,抓住自然景观美的每一个细节。在授课过程中,由我或学生向大家介绍别人对某个景观的描述,播放相应的影像,使学生产生具体的感受。比如:
形象美包罗万象,无论是地貌、水、天文气象还是动植物景观,都以其形态展现出的形象美为第一要素。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概括成雄、奇、险、秀、幽等特征。比如:泰山素有天下雄之称,其山势通天拔地、松柏苍翠欲滴、泉瀑清澈如玉……汉武帝赞叹其“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庐山有雄险奇奥的绝壁悬崖、秀丽多姿的奇峰谷地、幽静奥秘的岩石洞穴、飞流直下的匡庐瀑布、萦绕飘忽的蒙蒙云雾,诗人白居易亦为之震撼,赞誉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另有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此外,茫茫大漠中的沙丘,高大起伏、连绵不断,构成辽阔无垠、“波涛”起伏的浩瀚奇观;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成就了西域“魔鬼城”的神密传说;原始丛林、广袤原野,也都成为自然景观形态美的重要方面。
色彩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万花筒。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阴晴雨雪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也会千变万化,焕发出无穷的吸引力。比如峨眉“宝光”:下午4~5点,游人在风静云停之时,伫立舍身崖边,有时可见崖下白云之上出现七色光环,环中有自己的身影,“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不得不称奇。旭日东升景是极美丽的。“晨曦,天地混沌一片,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的曙光,越来越亮,由灰褐变黄,再由黄变橙,排列天际的云彩底层镶上一层橙黄色透明的金边,站在山巅远眺,只见霞光万道,色彩缤纷……”九寨沟水色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水”。蓝是基调色,有浅蓝、深蓝、墨蓝、绿蓝、碧蓝、翠蓝等,湖水清澈透明,水藻及湖底色彩斑斓的沉积物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红、黄、绿、蓝、青等色彩,加之蓝天、白云、雪山、翠林倒映湖中,碧波浮翠,实乃水中一绝。
动态美是与静态美相对而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为水动,水回山转。在黄果树瀑布,可以感受到水石相击,震天动地,潭内雪浪翻滚,水珠飞溅,水雾腾空,阳光照射,化为道道彩虹。地质学家徐霞客形容它是“捣珠明玉,飞沫反涌”,“一溪悬捣,万练飞空”。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可谓是大自然突显动态美的绝景。“起初,只见远处一条素练缓缓而来,伴随着隆隆的声响,素练逐渐临近,倾刻间变成一堵高耸的水墙,像飞舞的银龙直扑海塘,涛声震耳,气势磅礴。李白有诗云:“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东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天喷雪来。”要说这是声势浩大,那也有静静的美,桂林的山水环绕,雪域的万籁俱寂,草原上轻轻的“风吹草低现牛羊”……
听觉美无处不在。惊涛拍岸、瀑布飞泻、泉水叮咚、小溪淳淳、雨打芭蕉、幽林岛语,寂夜虫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组合,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
在教会学生从形象、色彩、动态、听觉等方面来欣赏自然观景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寻找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机去挖掘自然景观独特的“美”,以取得最佳的欣赏效果。例如: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望可得;地貌的酷似造型,只有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获得;山中峡谷、一线天,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最终,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发现美、挖掘美,增强对美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 领略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欣赏人文景观,不能只顾景观的本身,要将它与周围自然景观融合,揣摩设计者的用心,体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
自然景区中的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的选址,是经过设计者的一番精心挑选的。五台山中的寺庙,塑造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也与佛教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相一致。西藏布达拉宫、山西悬空寺、四川乐山大佛,因势得体,突出自然。
再如,非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观,“古代园林”就是其中的典型景观。建筑者们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北方皇家园林,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私家园林,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还有,旅游活动中的一大“热点”——民俗风情。一方水土一方情,傣族的泼水节、内蒙古草原上的“那达慕”盛会、西藏的晒经节,都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而这些风俗民情正是当地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它体现了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特色美。
自然烘托人文,人文点缀自然,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文景观具有可创造性。在课上,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你认为是美的,又是人类创造的景观有哪些?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悉尼歌剧院、巴黎艾菲尔铁塔、北京故宫、埃及金字塔等。从这些实例中,学生看到了人类灵巧双手的杰作,认识到了这些杰作就是伫立在地理空间中的美的载体,也激起了他们创造美的冲动。
三、 提升学生欣赏美的境界——以情观景
以情观景,是欣赏旅游景观美的最高境界。其一,充分地发挥想象,将想象中的与景观中的形象合二为一,会感觉到天工之巧美妙绝伦。例如路南石林造型冠四海:“阿诗玛”、“凤凰梳翅”、“骏马飞奔”……韩愈游桂林山水作诗有云:“山如碧玉簪”、“江作青罗带”。李白望庐山瀑布作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二,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与历史赋予了旅游景观生命和灵魂,旅游者只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才可能领略到这种特殊生命与灵魂的魅力。观人文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南京雨花台,岂是一看了之的?这是历史、是文化、是建筑、是艺术,蕴藏着先人的教诲与精神,只有注入情感,才能感悟其中的精髓。观自然景观,心随景化,情景交融,以陶醉于自然美的王国中。
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感受自然不同。多少文人异士,就长江发出万千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都充分体现了情景相融而到达的审美境界之高。
旅游景观的美渗透在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同样也渗透在地理教学的众多细节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效,引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感受、挖掘旅游活动中的美,从景到情,由情至景,情景交融,享受自然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也通过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来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从而培养呵护美、保持美、创造美的情感。
(本文获苏州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