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底线故事—朱自清的故事
故事内容: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朱自清非常热爱和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特别是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仍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教材。
“日本人侵略中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在江苏扬州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这段朱自清于1941年10月在四川省叙永县立初级中学所做的演讲记录稿。
朱自清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曾唤起了众多的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
1948年,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故事主旨:
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个人感悟:
现代社会充满了诱惑,生活有着诸多的矛盾,我们会遇到一些尔虞我诈,遇到一些残酷冷漠。但不可否认,我们自己内心也深藏着某些脆弱、贪婪、虚荣乃至丑陋和污浊。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诱惑。为了利益,有的人把什么都可以用来交易,包括原则、人格和良心。在一个复杂多边的人际关系里,对于一个邪恶却又主宰你命运的人,你能怎么办?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选择往往不是鱼和熊掌的选择,而是如何放弃的选择。
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大概有三种选择:一是铮铮铁骨,保持自己的完美人格,不惜容易处处碰壁,伤痕累累,难以融入现实;另一种是同流合污,在这个染缸里被染得五颜六色,虽然他们可能获得某种快乐,但是盲目地、苟且地活着;还有一种人,只能是用一层厚厚的壳将自己包裹起来,以求人格的完整,而这些壳可能是俗气的、精明的、幽默的、玩世不恭的、低级趣味的、大大咧咧的、贪玩的、各色各样,但他们的壳与本心有一层底线,以保持人格的完整。
我们应该赞美、推崇、弘扬高尚的人格,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似乎我们的标准在降低,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是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复杂的社会里行走,人要有定力,定力就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撑着。如果突破了原则和跨过了底线,就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乃至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人都有错误、都有弱点,但也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起码的良心,就是要知恩感恩、知责担责、不施害作恶。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钱来解决,但也有很多东西是钱解决不了的;很多东西可以卖,但良心不能卖,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做人的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一个人的力量有大小,但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心里要有把尺,坚守自己的底线。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一个人的人品,不仅要看他好起来做什么好事,而且要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坏事,一个人能够守住底线,一定是一个明智的人。有些底线跨过了,就是自己在找自己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干净。“底线”实际上是社会的和谐线,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生浮沉的分界线,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点。
谁能够准确把握住不做什么和做什么这条人生底线,谁就能站稳脚跟。就像朱自清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被世人称颂。
分享人:钱梦亚,江苏省昆山中学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