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六认真”
历史学是一门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教育就是通过教授、传播历史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使之增进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发展智力的教育实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而且要形成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初步学会从历史、综合、开放、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提高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常规中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备课
1.研究、解读历史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全套(册)教材。
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
3.认真、规范备好每一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有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设计及运用等。
4.要有课时计划,要分课时备课。青年教师尽量备详案。备课要做到超前、统一、自备、有效。
5.提倡分课时备学案,并指导学生用好学案。
6.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要备课,要有教案。
7.教研组或学科组应开展正常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一次。
8.同一年级的教师必须集体备课(定时间、内容、地点、中心发言人,活动有记录)。对集体备课的成果(学案、教案、练习卷等)都反复思考,深刻领会。
上课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无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充分体现历史学习,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的特点。
3.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发现新知的能力,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结合教材适当注意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
5.教学中应适当注意与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
6.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教育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及态度情感、价值观。
7.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8.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9.教师讲究语言艺术,历史专业语言表述清晰、精练。
10.板书设计能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简洁、合理;科学、美观。
11.能熟练并创造性使用教具,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2.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按要求撰写反思笔记。
布置、批改作业
1.布置作业要适量,有层次性,能开发智力、启发思维。
2.课后历史作业,也可适当布置一些开放、社会实践的习题,力求注重实效。
3.制定作业规范要求,统一作业格式,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4.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正,及时复批。
5.举行优秀作业展,激励学生上进性。
6.讲究练习题的质量,要点面结合,认真讲评。
辅导
1.辅导对象包括对学困生、心困生、贫困生的帮助和对优秀生的指导。
2.辅导方式包括有针对性、共同性问题的集体辅导和针对学困生、心困生、贫困生的个别辅导。
3.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目的、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
4.辅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进行课下个别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创造条件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考核
1.要注意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考试的命题要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
2.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原则,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衔接。
3.面向学生的大多数,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4.考前要认真做好必要的复习;考后要认真统计、分析、讲评。
5.阅卷采用“流水作业”集体阅卷,要实事求是,按照统一的评定标准进行最终评价。
课外活动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乡土地方教材,每学期制订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乡土历史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
2.组织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课堂辩论、小论文评比和交流、 故事会、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观看电影录像等多种活动。
3.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4.高中历史课每学期至少要求学生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明确课题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选择研究方法和步骤(可参照高中历史教材中活动课的方法和步骤),撰写探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