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2015年10修订)
根据高中新课程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案如下:
一、开设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多元研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达成目标
目标一: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新课程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学习。建议教师以讲座、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形式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和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目标二: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课程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是如何设计和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态度,为更高层面上研究问题,以及为个人初步发展方向打好基础。
三、领导机构
1.研究性学习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徐晓林
副组长: 胡福林、张永辉、尹华
组 员:施惠林、王勇、邱福明、戈峰、洪敏、陈 炳飞、沈为慧
四、课程特点
1.以问题(专题、课题)为中心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与研究问题(专题或课题)。专题或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些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或科学问题、人文问题甚至于人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拓宽、深化、更新与升化。这些问题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可以偏重于实践操作,也可以偏重于理论研究;可以是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问题;可以是不同问题,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是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校内师生,校外人员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五、课程组织与实施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以课题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1.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分管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各备课组长、各任课教师任组员。负责研究性课程的过程管理、评价,定期组织各课题的交流与展示。
2.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研究性学习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至高二第二学期,共4个学期。高一学年完成2个课题,获得8学分。高二学年完成2个课题,获得7学分。每位学生需修满15个学分。
各年级(除高三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课外)与集中(课表)相结合,集中安排为每周2课时,分散安排为活动课、周六、节假日和假期等时段,根据课题特点由各课题组作出具体时间安排,确保每学期达54课时。
3.备课组:由备课组负责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
备课组的主要组织工作应包括:①学生发动——诱发学生动机;②本学科研究性课程的特色和要求,指导学生选择课题;③审定学生提交的课题,合并相似课题,公布课题选择结果;④组织课题组;(建议让学生自由报名并民主管理)
备课组的主要指导工作应包括:①开题报告;②中期报告;③成果报告;④班级展示、同学评议;⑤论文答辩;⑥评定成绩;⑦写出总结。
教研组根据学校目标,确立研究性学习方向、步骤,监督进程,组织公开研讨,开展对学生研究学习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审定备课组的方案,组织答辩会,评价成果。
4.年级组:年级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以及学科协调和组织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①学生动员;②学生协调;③学科协调;④研究性学习课时调度。
5.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的任务:(1)完成导引课等各项讲座;(2)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3)直接参与其中一项课题研究;(4)收集和评价下列各种研究材料,拟写评价和指导意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研究计划、调查(实验)记录、研讨记录、体会、工作日志、结题报告、成果展示。(5)指导课题组完成成果展示;(6)评定学生成绩。
6.抓好“三结合”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的必修课纳入课程。“设”是为了“不设”,故而我们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借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革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开展学科、科技、体育、文艺等活动,而且更要积极地开展“研究”。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并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变成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延伸,也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
(3)“研究性学习”与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题组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认真地研究探索这门新课程的理论、规律、特点,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取得成果。
六、评价办法
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法:期末采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应具备五个条件:(1)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2)研究过程记录完整;(3)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4)有合格评价结论;(5)研究课时不少于108课时。
学分认定:每学期按研究计划完成任务,由班主任、课题指导教师初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确认。学分安排为高一第一、二学期和高二第一学期各4学分,高二第二学期3学分,共15学分。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复议,所得学分记载由各年级汇总到教务处统一管理。
江苏省昆山中学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2015年10月